18564280928
本實用新型涉及盾構隧道施工領域,特別設計一種盾構隧道施工移動作業平臺。
技術背景
在盾構施工過程中,二次注漿作業、隧頂管片清理、隧頂管片修補等高處作業不可避免,傳統方式采用的人字梯、單面梯、臨時腳手架、組裝門式架等在高處作業時均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且嚴重制約了工作效率。
盾構隧道施工有施工距離長、水平運輸電瓶車頻繁通過等特點,在使用傳統登高工具進行高處作業的過程中需要頻繁的移動、拆裝登高工具,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同時勢必會影響工作效率且大大增大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從安全性、經濟性和施工效率上考慮不適合選用傳統登高工具。因此,在面對安全管理要求越來越高,工期要求日益緊張的環境下,迫切需要采用一種安全、效率高、經濟的登高操作施工的工具,在保證安全作業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以達到縮短工期、節省成本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根據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盾構隧道施工移動作業平臺。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所述一種盾構隧道施工移動作業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行走輪架、左、右支撐架、頂部平臺支架、左、右側平臺支架和掛梯,所述左、右行走輪架分別是由支撐架安裝底座和對稱安裝在支撐架安裝底座兩端底部的行走輪組成,所述左、右支撐架分別安裝在對應側行走輪架的支撐架安裝底座上,所述頂部平臺支架兩端分別與左、右支撐架的頂部連接,所述左、右側平臺支架分別安裝在左、右支撐架低于頂部平臺支架的位置,且水平向兩側延伸,并在左、右側平臺支架的兩側延伸端設有伸縮式頂撐;所述掛梯安裝在其中一個側平臺支架前側或后側,其下部與其靠近側的支撐架焊接或通過鎖緊插銷固定連接,上部與所在側平臺支架通過鎖緊插銷固定,在掛梯的外側設有弧形掛梯護籠,在頂部平臺支架和左、右側平臺支架上分別鋪設有支撐板形成施工平臺,并在頂部平臺支架和左、右側平臺支架的邊緣設有防護欄。
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左、右支撐架是由兩根垂直于地面的豎向主支撐桿、兩根傾斜支撐桿和多根橫向連桿組成,兩根豎向主支撐桿對稱焊接在頂部平臺支架的前、后側角部,多根橫向連桿等距焊接或通過螺栓連接在兩根豎向主支撐桿之間,兩根傾斜支撐桿分別設置在兩根豎向主支撐桿側面,且相互對稱,每根傾斜支撐桿的上端焊接在頂部平臺支架上,下端向外呈20~45°傾斜狀;所述左、右行走輪架的支撐架安裝底座上分別設有用于固定兩根豎向主支撐桿和兩根傾斜支撐桿的安裝口。
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頂部平臺支架、左、右側平臺支架均是由方形框架和焊接在方形框架內的多根相互平行的支撐桿組成,在左、右側平臺支架的兩側分別設有兩根伸縮式頂撐。
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左、右側平臺支架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左、右支撐架的側面,其高度比頂部平臺支架的高度低50~ 100cm;在左、右側平臺支架下方設有支撐角鐵。
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弧形掛梯護籠的上端向上延伸高于所在側平臺支架,并將該側平臺支架的邊緣圍設形成側平臺支架的防護欄。
本實用新型較優的技術方案:所述伸縮式頂撐是由螺紋伸縮桿和頂撐部件組成,且左、右側平臺支架安裝伸縮式頂撐的支撐桿為螺紋套筒狀,其伸縮式頂撐通過螺紋伸縮桿與對應的螺紋套筒式支撐桿螺紋連接。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組裝方便,組裝完成投入使用后,無需拆卸,對盾構施工水平運輸無影響;作業小車可在盾構施工隧道內來回行使到作業面,使用方便;作業小車輪組帶有制動裝置與頂撐,使用安全;上下層作業平臺,能夠處理隧道所有位置施工問題;而且整個作業小車輕便,便于工人來回推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行走輪架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頂撐結構示意圖。
圖中:1、2—左、右行走輪架,1-1—支撐架安裝底座,1-2—行走輪,3、 4—左、右支撐架,3-1—主支撐桿,3-2—傾斜支撐桿,3-3—橫向連桿,5 —頂部平臺支架,6、7—左、右側平臺支架,8—掛梯,9—弧形掛梯護籠, 10—伸縮式頂撐,10-1—螺紋伸縮桿,10-2—頂撐部件,11—支撐角鐵,12 —支撐板,13—防護欄,14—鎖緊插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如圖1至圖3所示的一種盾構隧道施工移動作業平臺,包括左、右行走輪架1、2、左、右支撐架3、4、頂部平臺支架5、左、右側平臺支架6、7和掛梯8。如圖4所示,所述左、右行走輪架1、2分別是由支撐架安裝底座1-1和對稱安裝在支撐架安裝底座 1-1兩端底部的行走輪1-2組成;如圖3所示,所述左、右支撐架3、4是由兩根垂直于地面的豎向主支撐桿3-1、兩根傾斜支撐桿3-2和多根橫向連桿 3-3組成,兩根豎向主支撐桿3-1對稱焊接在頂部平臺支架5的前、后側角部,多根橫向連桿3-3等距焊接或通過螺栓連接在兩根豎向主支撐桿3-1之間,兩根傾斜支撐桿3-2分別設置在兩根豎向主支撐桿3-1側面,且相互對稱,每根傾斜支撐桿3-2的上端焊接在頂部平臺支架5上,下端向外呈20~ 45°傾斜狀;所述左、右行走輪架1、2的支撐架安裝底座1-1上分別設有用于固定兩根豎向主支撐桿3-1和兩根傾斜支撐桿3-2的安裝口,左、右支撐架3、4分別安裝在對應側行走輪架的支撐架安裝底座1-1上,其豎向主支撐桿3-1和傾斜支撐桿3-2插入支撐架安裝底座1-1上對應的安裝口中,然后通過螺栓鎖緊。
如圖1所示,所述頂部平臺支架5兩端分別與左、右支撐架3、4的頂部連接,所述左、右側平臺支架6、7分別安裝在左、右支撐架3、4低于頂部平臺支架5位置,且水平向兩側延伸,并在左、右側平臺支架6、7的兩側延伸端設有伸縮式頂撐10;所述左、右側平臺支架6、7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左、右支撐架3、4的側面,其高度比頂部平臺支架5的高度低50~100cm,在左、右側平臺支架6、7下方設有支撐角鐵11,在頂部平臺支架5和左、右側平臺支架6、7的邊緣設有防護欄13。如圖2所示,所述頂部平臺支架5、左、右側平臺支架6、7均是由方形框架和焊接在方形框架內的多根相互平行的支撐桿組成,在頂部平臺支架5和左、右側平臺支架 6、7上分別鋪設有支撐板12形成施工平臺,并在左、右側平臺支架6、7 的兩側分別設有兩根伸縮式頂撐10。如圖5所示,所述伸縮式頂撐10是由螺紋伸縮桿10-1和頂撐部件10-2組成,且左、右側平臺支架6、7安裝伸縮式頂撐10的支撐桿為螺紋套筒狀,其伸縮式頂撐10通過螺紋伸縮桿10-1 與對應的螺紋套筒式支撐桿螺紋連接,在小車行走到適當位置,可以通過伸縮式頂撐10伸出與盾構管片頂緊,穩定小車。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的掛梯8安裝在其中一個側平臺支架前側或后側,其下部與其靠近側的支撐架焊接或通過鎖緊插銷固定連接,上部與所在側平臺支架通過鎖緊插銷14固定,在掛梯8的外側設有弧形掛梯護籠9,主要起到防護作用,所述弧形掛梯護籠9的上端向上延伸高于所在側平臺支架,并將該側平臺支架的邊緣圍設形成側平臺支架的防護欄。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首先組裝作業小車,先將左、右支撐架3、4分別安裝到左、右行走輪架1、2的支撐架安裝底座1-1上,并通過螺栓鎖緊,然后將頂部平臺支架5安裝到左、右支撐架3、4頂部,將左、右側平臺支架6、7分別安裝在左、右支撐架3、4側面低于頂部平臺70cm的位置,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或螺栓連接的方式將其固定,然后在頂部平臺支架5和左、右側平臺支架6、7上鋪設支撐板12,并在邊緣位置焊接防護欄13,最后安裝掛梯8,掛梯8安裝在右側平臺支架7的前側,其上端通過鎖緊插銷14 固定,下端側面與右支撐架4焊接,固定好之后,將弧形掛梯護籠9通過插銷安裝到掛梯8前方,起到防護作用,便可以施工作業。具體施工作業時,將小車移動到待作業的位置,并將左、右側平臺支架6、7兩側的伸縮式頂撐10伸出與盾構管片頂緊,使小車穩定,然后施工人員通過掛梯8進入左、右施工平臺和頂部施工平臺進行施工,其安裝方便。本實用新型在施工時,下方可以正常通過運輸小車,不會影響盾構水平施工運輸。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垂直”、“平行”、“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后可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