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4280928
1.基本情況
1)油井基本數據
油層套管程序:D139. 7mm×1765. 0m,射孔井段:1690. 45~1731. 0m,人工井底1754. 5m。
2)原井管、桿柱情況
原井泵掛:管式泵D32mm×1660m+油管D73mm×172根×1651m。
原井桿柱:柱塞D32mm+拉桿D16mm×1根+D16mm扶×65根×500m+ D16mm×50根×380. 23m+ D19mm×68根×516. 82m+ D22mm短節×2個×2.00m+ D28mm光桿,在泵上500m內抽油桿柱上安裝了對卡式扶正器共55個。
3)修前油井生產情況
正常生產時,日產液/油:4. 2t/2. 0t,油壓1.3MPa,套壓0MPa。250型采油樹。
4)檢泵目的、修前原因分析及診斷
該井為一口抽油機井,某日突然不出液,抽憋不起油壓,示功圖、動液面測試,綜合分析認為斷脫因素較大。有以下兩種狀況:
(1)抽油桿斷脫。
(2)油管斷脫(圖1-6)。如果按常規施工,先起抽油桿,再起油管,之后打撈,那么極有可能在起抽油桿柱時刮掉抽油桿扶正器,并掉在井筒內魚頂和油套環型空間之處,將卡埋落魚,使事故復雜化。
圖1-6 油管柱斷脫示意圖
2.監督要點
鑒于以上分析,從簡化作業難度、縮短施工周期、節約修井成本出發,特確定本次作業監督重點:
(1)摘毛辮子后,嚴禁將光桿扔入井內,以杜絕在管柱落井的情況下,光桿及下部抽油桿柱落入井筒(套管)隱患。
(2)首先進行抽油桿柱探(碰)泵,確認油管柱是否斷脫,下探深度不要超出一根抽油桿的長度。
(3)如果確認油管斷脫,則抽油桿與油管同起,預防抽油桿扶正器刮掉,檢查井筒(套管)。并且在起出全部抽油桿后,檢查扶正器個數,確定有無落井。
(4)根據落魚情況選擇適當的打撈工具。
(5)認真查找斷脫原因,采取相應措施。
(6)下井的抽油桿扶正器數量在完井資料上反映準確。
3.過程監督
(1)技術交底:作業監督進行技術交底,強調監督重點,避免操作工人盲目施工。
(2)試探泵底:用原井光桿試探泵底,未探到底;拆膠皮閘門起光桿;下入D22mm抽油桿2根(探深=原光桿放入長度+單根抽油桿長度),未探到底。
結論:此時判斷油管斷脫。應監督施工隊管、桿同起,直到起完斷脫點上部油管。
(3)起桿、管:利用管、桿同起技術,起出全部抽油桿柱及柱塞(清點扶正器55個),同時起出D73 mm油管65根,其下部油管脫,第65根油管公扣前4扣磨損嚴重,魚頂為D73mm油管接箍(魚頂干凈、清楚),深度約748. 50m。注意防止環空落物。
(4)選擇打撈工具:鑒于油管脫扣后,有750m落差,整筒抽油泵直徑較小,有頓變形卡鉆的隱患,故采用可退撈矛+開式下擊器打撈管柱。
(5)下打撈管柱:下D73 mm可退撈矛1個+D73mm油管1根+開式下擊器1個+D73mm油管77根,當下到第78根油管方入6. 9m時遇阻,深度為747. 30m。右旋管柱加鉆壓,緩慢上提,指重表示數變化為67kN→60kN→178kN→158kN,說明抓住落魚。
注意監督:下鉆油管、工具螺紋、扭矩檢查,控制所加鉆壓,把握右旋使工具進入打撈狀態的時機,上提負荷變化,采用活動解卡方式等。
(6)起打撈管柱撈獲D32mm抽油泵1臺,D73mm篩管1根,D73 mm絲堵1個。油管彎曲32根,其他正常。
注意監督:卸扣背鉗要打好,防止管柱左懸將工具退開。
油管斷脫原因:一是原井油管螺紋未查好就下井。二是原井油管下井時因井架偏斜等因素液壓鉗上偏扣所致。
(7)按設計按標準下完井管柱,完井。
(8)采取措施:
①下完井管柱前,監督施工單位是否逐根詳細檢查油管螺紋(外螺紋、內螺紋)的完好狀況,有損傷立即更換。
②下鉆前監督井架校正情況。
③杜絕在單根油管提起后,在上部隨游動滑車晃動的情況下用液壓鉗上扣。
④嚴禁上扣偏扣,尤其不能將上偏扣的油管下入井內。
4.案例提示
(1)檢泵井必須進行施工前的原因分析、判斷。
熟悉地質方案、工程方案,通過對油井修前的生產數據、示功圖、動液面等資料等進行分析,初步判斷檢泵原因。提出技術方案及監督要點,與施工方交底。
(2)杜絕摘毛辮子時,將光桿扔入管柱內。
(3)對斷脫檢泵井(桿柱上裝有扶正器或其他器具)采取了探泵和桿管同起措施。
(4)起出的管、桿、器具數據必須與原始數據核對無誤,下井的管、桿、器具數據必須在存檔資料中反映準確、清楚。
(5)在起下作業中,要監督井架校正、正確上扣及正確涂絲扣油。
(作者稿費要求:需要高清無水印文章的讀者3元每篇,請聯系客服,謝謝!在線客服:)